人与自然 ―水生昆虫、鱼及生活―
有一项叫做"飞钓(Fly fishing)"的户外运动。虽然使用类似于虫子的精巧的"Fly (毛钩)"作为鱼饵,但是必须得充分了解自然,因此也被称之为"科学钓鱼"。此次,以飞钓为例,对与自然的共生进行了思考。
与鱼儿较量智慧
飞钓是英国的贵族们作为运动开始的钓鱼法。跟"天唐钓"一样是用假饵钓鱼,不过与天唐钓是在溪流里钓鱼相比,飞钓是将平静的河流作为钓鱼场发展起来了。因此,为了避免在平静的河流中被识破,使用各种各样精巧的毛钩。于是,在种类繁多的毛钩中怎么选择、何时、何地、怎么使用等这些因素决定了钓鱼的结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详细了解鱼儿的生态,以及作为其鱼饵的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的生态乃至自然整体,就不会取得好成果。
飞钓理论中有"匹配羽化"(Match the Hatch)的说法。这是迎合鳟鱼族的主要鱼饵水生昆虫羽化状态而选择毛钩进行钓鱼的意思。昆虫羽化的状态受户外空气的温度和河水的流动、水量等复杂条件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正确地判断这些情况,没有选择与当时的当地的真昆虫一样的毛钩,鱼是不会上钩的。
了解自然
毛钩模型的水生昆虫作为指标性生物被用于检测河水的健康度。金鱼的鱼饵红虫是摇蚊的双翅目科的幼虫,它的一种羽摇蚊是栖息在污浊水域的生物。相反,石蝇、长鞘蜉蝣、毛翅目等水生昆虫是栖息在干净的水域。夏天在高原经常被蚋蛰伤,有蜇痒的蚋,就说明这个区域的水质很干净、环境非常好。反过来讲,人们认为栖息在干净水域的源氏萤及其饵食川蜷、巨圆臀大蜓等昆虫却是轻微污浊水域的指标性生物。另外,斑纹角石娥或石蚕蛾多的河流说明其河床稳定、大水不易流出。
鱼儿栖息的区域根据种类有所不同。虽然受到河水的水量和流水状态的影响,但是区分栖息区域时主要看水质和水温。据说虹鳟鱼适中的水温为15度至20度、山女鳟为15度至18度、白点鲑为8度至15度。如果水温升高,水中的氧气浓度就会下降,一般虹鳟鱼栖息的水域比山女鳟海拔更高环境更好,山女鳟栖息的水域比白点鲑海拔更高环境更好。
何谓接近自然
与自然共生、接近自然的生活是从理解这样的自然整体的"机制"开始的。蜇痒蚋的例子自不必看,对人类好的事情未必对自然也是好事情。
1888年,美国的黄石国立公园发生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公园的32%的面积被烧毁,不过当地人为从当时火灾后的痕迹中重新长出来的树木而骄傲。虽然他们对公园内的汉密尔顿商场等人工建筑采取了灭火活动,但是没有参与森林灭火。很多情况下,自然森林的世代交替是通过自然火灾来实现的,从长远来看黄石国立公园的森林火灾等于是自然保护。
融入到自然
地处亚热带的日本跟亚寒带的国家不同,拥有与自然共处中积累的文化和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在与其共生中产生了优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现代人为了追求丰富的物质和便利性,很容易忘掉自然的恩惠。有必要再次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其说连鱼儿、植物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只在书中考虑自然共生,倒不如融入到拥有各种可能性和丰富的日本的自然当中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