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
买了一件新衬衫后放入衣柜中时,发现抽屉深处有一件类似的衬衫。您有过这种经历吗?这种情况多为物品太多,导致"原有"的物品都看不到了。而另一方面,开始就决定不会购买多余的物品,这样就不会在生活中出现失败现象的人也越来越多。本期我们将介绍被称为"极简主义"的人群之生活状态。
生活中只购买必需品
所谓极简主义,是由具有"最小限度"含义的minimal派生而来,是指在生活中尽可能减少持有物品、将必需品减少至最小限度的人群。这种生活方式的目的,是希望现代人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现代社会环境下,确定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只购买必需品,以免被泛滥的物品或信息左右,由此保持轻松的生活氛围。从清除多余物品、协调生活环境的含义上来看,被选为2010年流行语的"断舍离"观念与此相似。
极简主义生活
在2016年秋的NHK新闻节目"朝一"中,以"无需物品的生活=极简主义"为题介绍了极简主义的生活状态(2016年9月26日播放)。节目中介绍了各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原朝日新闻编辑委员稻垣Emiko也是其中一员。稻垣女士的房间里没有吸尘器、也没有洗衣机和冰箱。
最早丢弃的是吸尘器。替代吸尘器的是扫帚,这样反而觉得清扫更加轻松,也没有清扫的杂音,心情非常舒畅。洗衣服时,只要稍加搓揉后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一般即可清洗干净。而丢弃冰箱后,只需购买所需量即可。如果依然有多余,就将其制成蔬菜干、或米糠酱菜。
"没有"中也感觉很富足
稻垣女士开始这种生活方式的契机是核电站爆炸事故。亲眼看到事故的严重性后,开始摸索不依赖于核电站发电也可舒适生活的方式。
即使努力节电也未能使用电量减半的稻垣女士在试行失败后,开始了以"无电"而非"削减某物"为前提的创意生活。基于这种观念在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例如:只在万不得已必需时才使用最低限度的必需电量。而回家后也是先让眼睛习惯黑暗后再行动,不会立即打开门口的灯。您可能会想,这多不方便啊,而稻垣女士却认为,"黑暗中会出现至今未曾留意、也未想要去发现的光亮"。室内自然听不到电视的声音,但会"从窗外传来风声或昆虫的鸣叫声"。说是"在没有的世界里,其实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标准因人而异
必需品或多余物品因人而异。该节目中介绍的其他事例还包括食欲正旺、有3个男孩的双职工家庭。在那个家庭,"可以减少家务劳动的冰箱及洗衣机等的电气产品非常珍贵",而"多余"的是客厅的沙发。丢弃沙发后,不但可以拉近父亲与孩子们的距离,而且也减少了每次清扫时挪动沙发的繁琐。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再为放置沙发而拼命工作去购买大房子了。"对于我而言的极简主义生活并非"无需物品的生活",而是"为自我空间选择的最适量的生活",相信有很多人会对夫人的这种观点产生共鸣吧。p>
祖辈们的极简生活
有人取名为"四月一日",读作"Watanuki"。在换装的这一天,人们会脱去冬装换上抽去棉花的春秋两用衫,这是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将为数不多的和服通过棉花的装入或抽除轮换穿着的生活状态。
餐厅/客厅/卧室三用的塌塌米房间、餐桌/书桌兼用的矮桌、多功能的荞麦瓷碗···想到这些,可见日本人原本就可谓极简主义。"和服"这种民族服装无论胖瘦都可以穿着,即使绽线也可以修补后传给孙儿穿着。衲布或纬纱等传统工艺也是源自于对物品的珍惜。在生活中使用为数不多的物品是为了挑选可以让自己珍惜的物品并长久使用。
不被物品控制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认为购置大量物品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其中,原本感觉"有了会很方便"的物品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不可或缺",有一种被物品绑架的感觉。上面提到的稻垣女士则说道,"这种现象可谓被众多软管捆绑着生活的重病症状"。她还说,"我的节电可谓逐根拔去那些软管的行为","即使全部拔除也没什么感觉"。确实,我们发现,没有电饭煲就无法做饭的生活,看似方便其实并不方便。在当今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代,我们应该感受一下不被物品控制反而会获得的那种富足感和幸福感。
"虽然被称作抛弃欲望的生活,其实不然。只是保留真正的必需品"──某位极简主义者这么说到。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必需品,也许可谓一种直面自我心态的表现。
对于大家来说,真正的必需品是什么呢?
参考书
『精神离职』稻垣Emiko(东洋经济新报社)